世界观的演化轨迹

人类古老的文化传统,都离不开神话、宗教、艺术、哲学和科学。如果从追溯学的角度看,科学分离于哲学(知识的总汇),哲学催生于宗教,宗教和艺术孕育于神话。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哲学、艺术、宗教都共同起源于神话,也就是说,神话是人类最早的文化形态。

神话世界观

什么是神话?神话就是人在幻想中对自然力的改造。简单地讲,神话就是人话,人按照人的模样创造了另外一个世界。一般来说,神话的素材来源于现实生活。神话的对象或是与劳作有关(比如关于风雨雷电、土地、太阳的神话),或是与婚姻有关(比如爱神的产生),或是与死亡有关(比如死神的创造),或是于战争有关(比如战神的塑造),等等。任何艺术想象、艺术幻想都离不开来自生活的表象材料。另外,想象中的神话造型也不是纯粹任意的虚构,它总是与原来的构件形象有某种一致性、相似性。古代神话《精卫填海》中说,炎帝的女儿女娃在东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娇小的女娃变成了一只小小的精卫鸟,而不是变成鹏,就体现了这种一致性、相似性。鹏是什么?鹏是古代传说中的大鸟。《庄子•逍遥》中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让娇小的女娃变成鹏显然不合适。又比如中国的龙,龙的形象经过了长期的演变过程,最后大体定型为:鹿的角、马的头、蛇的身、鱼的鳞、鹰的爪、凤的尾。人们的脑海中或眼前出现了这个融合众多灵物和灵性的形象,就会想到它腾云驾雾、入海升空、兴云播雨等神秘莫测的本领。因此,艺术组装并不是各个部件的机械拼凑,而是以组装部件为基础的艺术形象的创造。这种不自觉的艺术形式,就是艺术夸张。神话的作者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进行一种艺术创造活动,但它确实又是人类童年时期的艺术。这些艺术作品一旦产生以后,又为以后的绘画、诗歌、音乐、文学、雕塑等提供了素材。马克思说,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土壤、母胎。我国的情况也是如此,根据顾颉刚的研究,中国神话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山东蓬莱的神话系统,一个是昆仑的神话系统,到了战国之际,这两个系统融合了,成为屈原的《楚辞》的文化土壤。此后,有许多文学作品也以神话传说为素材。如《西游记》《聊斋志异》等,就是像《红楼梦》这样的作品也虚构了一个“太虚幻境”。

在这里,有的同学可能会问,为什么在远古时代人们要创造神话呢?从根本上说,这是在生产力水平和认识水平极其低下的上古,对社会需要和人类愿望一定指向的表现。在上古时代,人们处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洪水、干旱、野兽等,随时随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而当时人类又缺乏消除这种自然压迫的物质手段,这种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人们只好求助于想象,试图在幻想中解决问题。例如,洪水泛滥的灾难使人们幻想出女娲“积芦灰以止淫水”的功绩(芦灰吸水是日常生活的经验,人们由此受到启发,并引发出联想,希冀女娲可以用芦灰止息泛滥的洪水)。酷暑干旱的痛苦使人们幻想出英雄后羿“上射九日”的威力(据说有十个太阳一起出来,照得大地酷热难当,庄稼枯黄。于是出现了英雄后羿用箭射落九个太阳,解除了人们的干旱之苦)。不同部落之间连年的战争,使人们幻想出刑天的猛志常在、虽败犹荣。《山海经•海外西经》写了一位叫刑天的战神与黄帝较量神力(或说争夺神位),帝断其首,葬于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古代的兵器)以舞。被黄帝砍了头,还能挥舞兵器继续战斗,真是神奇。

有的同学可能又问了,这是不是有点迷信呢?神话不是迷信,因为人们能意识到神话的非现实性。神话是人们在“幻想”中对自然力的改造,但是,不具备现实性并不等于神话中不包含合理性的认识。至少在今天看来,用“十日并出”来解释干旱酷暑的原因,用后羿“上射九日”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虽然说荒诞不经,但是将干旱酷暑与太阳而不是与月亮或者其他什么不相干的东西联系起来,将高空中物体的坠落与张弓搭箭而不是与舞刀弄棒之类的方式联系起来,应该说,反映了事物间的现实联系,符合生活的逻辑。

又如屈原的《离骚》写到上天求索的幻想时,对夜行的情景作了这样的描述:“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以奔。”“望舒”是月亮的御者,“飞廉”是风神。意识是说,在我上天求索时,望舒提着月亮在前边为我照亮,飞廉风神在后边推着我跑。这个描写很有意思。月亮不是在运动者的后面,而是在前方照亮;风不是在前边拉,而是在后边推。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当风与运动者方向一致时,运动者感受到的风只能是后边的推力。

“鲧禹治水”的故事大家也都熟悉。洪水滔灭,鲧不待帝命,偷窃天帝之息壤(据叶舒宪先生分析,息壤是一种被天帝注入生命气息,能够自行生长的土壤),以湮洪水。帝令祝荣(火神)杀鲧于羽郊。鲧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根据《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鲧是因为治水失败被尧杀死的。同历史上这种罪于失败的说法不同,古代神话中的鲧却是为民献身的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甚至死后还能从腹中生出禹来,天帝最终决定让禹治水的东西正是鲧为之丧生的“息壤”。这个情节虽然荒唐,但也体现了经过千难万险,终可战胜自然灾害的正确思想。这就是说,神话中的联系总是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体现了一定的生活逻辑,或者说包含了某种合理的认识。

总之,神话的上述特性,为以后的文化形态直接或间接地萌生于其中提供了某种根据,以神话为直接文化源头的是宗教和艺术。神话中的神灵意识为宗教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材料,提供了生长的因子。神话世界观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宗教世界观。

宗教世界观

宗教是人们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想象创造出来的。神话和宗教的共同之处在于,二者都是神灵意识,都是人们幻想的产物。所以,神话才可能成为宗教的文化源头。但二者又有区别。这表现在:神话之神不是人们崇拜的对象,而宗教则是一种神灵崇拜。

从宗教的发展过程来说,可以把宗教分为两种,一是自发宗教,二是人为宗教。自发宗教是宗教发展史上最早的宗教,是不成熟、不完备、不定型的低级宗教。它是一种直接以某种或某些自然物或自然力量为崇拜对象的宗教。脱离现实世界幻想出来的神还没有出现,故又称为自然宗教。它所崇拜的是被人格化的自然物和自然力本身,诸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草木山川、飞禽走兽等。自发宗教没有成文的教义,也没有严密的宗教组织,甚至没有宗教名称。但是自发宗教统治人类思想的历史最长,是以若干万年计的,整个原始社会都是自然宗教兴盛的时期。人为宗教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它的产生是和剥削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压迫分不开的。

作为宗教,自发宗教和人为宗教都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所谓异化,是指人的创造物成为异己力量反过来驾驭和统治人。这种异化表现的宗教里,就是人把自己的本质对象化为神,把原本属于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奉送给幻想出来的神,然后又拜倒在自己的创造物——神的脚下,受它的奴役和支配。在这点上,自发宗教和人为宗教是相同的。

自发宗教的产生主要是自然原因。远古时代人们对复杂的自然现象迷惑不解,对严酷的自然力量的压迫无能为力,于是产生对自然物和自然力量的恐惧心理和神秘情感。原始人由于无法理解做梦、昏迷等现象,产生了魂灵不灭论。并用最原始的类比来判断,由人及物,以为万物同人一样有意志、有人格、有灵魂,因而产生了万物有灵论,并且认为灵魂是神圣的、威力无穷的。原始人在变幻莫测、森严可怖的自然面前常常表现得无可奈何,因而便把自然力人格化、神圣化而加以崇拜,并企图用祭祀、祈祷、赞颂等方法来讨好神灵,影响自然物(自然神)的意志,希望它们多赐给人类一些幸福,少降一些灾难,这就产生了原始宗教。

原始宗教所崇拜的对象就是原始人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所依赖的对象。自发宗教中的崇拜对象——神,经过了物形神——兽形神——半兽半人形神——人形神的演化过程。许多民族崇拜自己采集到的植物,不少民族崇拜太阳神,学会利用“火”之后,又产生了火神。后来,随着采集范围的扩大,发展到狩猎活动,人们开始崇拜兽形神。动植物的崇拜,或曰图腾崇拜(原始人相信,人死亡,灵魂往往定居在某种动物、植物身上;而这些动物、植物由于灵魂的定居也就具有了灵性,成为灵物。各个民族都把一定的植物、动物作为自己祖先的形象加以崇拜,并以这种动物、植物命名自己的氏族,被崇拜的东西就成为他们的图腾)。原始人的图腾主要崇拜对象是动物。原始人的舞蹈主要就是模仿动物的动作;装饰物主要是动物的皮、毛、骨、爪,食物主要也是动物的肉。动物是原始人的主要生活来源,因而也就成了他们的崇拜对象、审美对象。

随着人征服自然力的提高,涌现出了一些英雄,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他们实际上是集体力量和集体智慧的代表,反映了古人在战胜自然力量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勤劳、勇敢的品质。但由于那时的人还没有完全脱离动物崇拜,因而古人认为,这些英雄是人和动物复合而生的,于是出现了半人半兽形神。传说伏羲氏之母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神农氏(炎帝)之母女登“感神龙而生炎帝,人面牛身”。《山海经》中描写的半人半兽形神种类繁多,有蛇身人面、鸟身人面、人身龙首等。比如《山海经》中描写西王母的形象就是“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埃及神话中墓地之神阿纽比斯是豹面人身;尼罗河神赫比是虎面人身;古希腊神话中的三位复仇女神依理逆斯浑身漆黑,背长双翼,头发是蛇,腰间也缠着蛇。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征服自然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大为提高。于是人认为神是一些超人,并按人的形象创造神。这些人形神取代了半人半兽形神。弥勒佛挺胸腆肚,女观音点着吉祥痣,耶稣披着长袍,每个民族崇拜的人形神灵都有那个民族的特征。欧洲人用白色描绘上帝,黑色描绘魔鬼,而非洲的黑种人则恰好相反,把上帝描绘成黑色的,把魔鬼描绘成白色的。因此,人们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上帝,有多少个民族,就有多少个上帝。

人不仅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还把人的心理、需要、爱好、性格都赋予神。他们也吃喝玩乐、生儿育女,甚至也偷鸡摸狗。

人形神与以往诸种形神不仅形象不同,而且内容不同。人形神是一种创造之神。自然神、兽形神、半人半兽形神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神和人的关系如何。这些神并不以创造人和世界为己任。随着人的创造能力的增强,原始人的思维中才出现了“创造”这个概念。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东西都是人创造的,这样也就自然产生了“人是怎样创造的”“世界是怎样创造的”等问题。当时的人从制陶技术中得到启发,以为人是用泥土造成的。于是,世界上许多民族都产生了用泥土造人的神话。我国神话中有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哈萨克神话里说,创造王迦萨甘用黄土捏了一个空心小人,小人捏出来后,迦萨甘在他们的肚子上剜了一个肚脐窝,然后取来灵魂,从小人的嘴巴里面吹进去,一对小泥人便倏然站立,欢呼雀跃。他们就是人类的始祖。

泥土造人在原始社会只是一个神话。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统治阶级利用有关造人的神话杜撰了上帝创造世界和人的故事。宗教神创论世界观由此产生,这也就是人为宗教的形成。

宗教的产生是人类的一种进步。但是,如果相对人本身来说,宗教的产生并不是对人的解放,而是一种新的束缚。宗教是人造的,一旦造出来,它就不再服从人的管辖,反倒管辖起人来,成为奴役人的精神枷锁。宗教断言,世界上的一切都受神的支配;没有神的照耀,什么也不能改变,人永远是神的奴隶。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拜倒在神像面前,乞求神的恩赐,听从命运的摆布,这使人成为极端无知、消极无为的木偶。宗教损伤人的精神,而不是教人激发自己的聪明才智,不赞同人们向压迫自己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抗,要求人们忍受现在的苦难,而去追求超自然力量的赐予,或争取天国幸福的补偿,要求人们“安贫乐道”,忍受一切压迫和剥削,以换取天堂的门票。因此,以科学理性为基础的哲学作为宗教的对立物,从宗教里产生和分离出来。

哲学世界观

马克思曾经指出,宗教产生以后,在宗教的怀抱中又催生了哲学。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是极深刻的。一方面说明了哲学和宗教的区别和对立,说明哲学理性的发展必然要消灭宗教;另一方面又说明,在一个很长的时期里,哲学还要从宗教里吸取思想营养,要在化为思想的(即抽象的思维形式)宗教里活动。这说明哲学和宗教二者确有本质上的重要关联之处。这也是宗教催生了哲学的原因所在。

哲学产生以后,经过漫长的岁月,在近代历史上,才逐渐上升成为人类精神世界的最高表现形态。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经过了一个在内容上从不完整到完整形态的发展过程。古代哲学在内容上是朴素的、零碎的、庞杂的,含有许多虚构、幻想、想象的成分。因此,在欧洲哲学史上,哲学脱离人为宗教获得某种独立性以后,由于自身的许多缺陷,到了中世纪,又成为基督教神学的婢女,成为或沦为证明宗教教义的手段。历史发展到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哲学才真正走向成熟,开始真正获得自己的独立地位,并逐渐上升成为人类文化的统帅和灵魂。从哲学本身来说,近代哲学才是完整的世界观意义上的哲学。

摘编自陶富源:《哲学的当代沉思》,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个性签名是啥,好吃吗?